鑽石練成之進化

鑽石練成之進化

古羅馬博物學家普林尼(Pliny)說:“鑽石不僅是寶石中最有價值的,而且是這個世界所有事物中最有價值的。”

鑽石的開採可溯源到印度,當時的人們在河溪中採集鑽石。當印度的鑽石供應滿足不了需求,鑽石供應地轉移到了巴西,在長達150多年間,巴西的鑽石獨佔龍頭。到了19世紀70年代,南非開普省中部高原地區的鑽石礦被發現,此後100年一直是全球最大鑽石開採地,為鑽石行業的很多領域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在 1914 年被關閉之前生產了超過 3 噸的鑽石。

鑽石消費群體也從統治階級、貴族擴展到普通人。從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90年代,鑽石原石產量從年產低於一百萬克拉,發展到超過了每年1億克拉。這個龐大的需求,科技為我們帶來了一個對環境友善的選擇 – 實驗室培植鑽石 – 天然開採鑽石的一種100%環保替代品。研究指出,每克拉鑽石在實驗室培植比天然開採少用一半能源消耗和少一半碳排放。開採天然鑽石每克拉消耗超過573公升水,實驗室培植鑽石消耗是82公升。在減少土地破壞方面,實驗室培植鑽石幾乎不會再次損害環境與生物多樣性。

希望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進步的科技進步,鑽石仍然在天然環境下繼續練成,但我們卻能更方便更低成本地獲取到幾乎完全媲美天然鑽石的實驗室培植鑽石。